大学生初入职场,本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,渴望在工作中大展拳脚,实现自身价值。部分大学生却遭遇了职场骚扰这一令人痛心的现象。职场骚扰不仅给大学生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,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。当大学生遭遇职场骚扰时,施害者的行为是否触犯法律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。
从法律层面来看,我国多部法律法规对职场骚扰行为进行了规范。《中华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千零一十条明确规定,违背他人意愿,以言语、文字、图像、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性骚扰的,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。、企业、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、受理投诉、调查处置等措施,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、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。这意味着,若施害者违背大学生意愿,以言语上的挑逗、文字上的暧昧信息、不适当的图像展示或肢体上的触碰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骚扰,便构成了性骚扰,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。

《中华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》也为惩治职场骚扰行为提供了依据。该法第四十二条规定,多次发送秽、侮辱、恐吓或者其他信息,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;偷窥、偷拍、窃听、散布他人隐私的;猥亵他人的,或者在公共场所故意身体,情节恶劣的等行为,可根据情节轻重处以拘留、罚款等处罚。如果施害者通过发送大量秽信息骚扰大学生,或者偷窥、偷拍大学生隐私,就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,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。
在某些严重情况下,职场骚扰行为还可能触犯《中华共和国刑法》。例如,以暴力、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,构成强制猥亵、侮辱罪。若施害者对大学生实施强制猥亵等行为,将面临刑事处罚。这充分体现了法律对严重职场骚扰行为的零容忍态度。
在实际生活中,判定施害者的行为是否触犯法律并非易事。一方面,职场骚扰的界定存在一定难度。由于骚扰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样,且具有较强的主观性,对于什么程度的言语、行为构成骚扰,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。比如,一句看似普通的玩笑话,在某些情境下可能被视为骚扰,而在另一些情境下则可能被认为是正常的交流。另一方面,大学生作为受害者,可能由于缺乏法律知识、害怕影响工作等原因,不敢及时维护自己的权益。举证困难也是一个突出问题。职场骚扰往往发生在相对私密的空间,缺乏第三方证人,且证据容易灭失,这给司法认定施害者的行为带来了挑战。
为了更好地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,企业和学校应加强对职场骚扰问题的重视。企业要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理职场骚扰的机制,明确投诉渠道和处理流程,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,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。学校则应在大学生毕业前开展相关的法律教育和职业指导,让大学生了解职场中的法律风险和自我保护的方法。
当大学生遭遇职场骚扰时,要勇敢地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。及时收集相关证据,如聊天记录、、音频等,并向企业内部的投诉部门或相关监管机构反映情况。也可以寻求法律援助,通过法律途径追究施害者的责任。
施害者的职场骚扰行为在很多情况下是触犯法律的。虽然在实际认定和处理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,但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的进步,我们有理由相信,职场骚扰问题将得到更好的解决,大学生的职场环境将变得更加安全、公平和健康。